您好,欢迎进入山东省智慧海洋培训平台!

省海洋资环院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与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更新时间:2023-07-20

近日,省海洋资环院承担的崂山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生物多样性形成过程与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系列研究成果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及时掌握人类活动对河口资源的影响并寻找保护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相关文章发表在学术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JCR1区,IF:7.0)、Water(JCR2区,IF:3.5)和Journal of Sea Research(JCR2区,IF:2.3)。

针对黄河水沙对鱼卵、仔稚鱼空间分布和物种演替格局影响不明的问题,省海洋资环院海洋生物资源研究中心团队开展了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分布格局对调水调沙响应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调水调沙通过改变河口海域径流、盐度和悬浮环境对鱼类浮游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其中,鱼卵受环流和水沙共同影响,空间分布在调水调沙各阶段均不同,仔稚鱼则趋向分布于河口近岸海域;同时,河口环境条件也深刻影响鱼类对栖息地的选择。该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预测河口水动力、温盐和悬浮条件改变导致的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变化提供依据和支持。

 通过研究黄河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年间变化过程与机制,研究团队发现受产卵亲体正常种类变动及河口生境影响,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存在年间演替现象;此外,鱼类的产卵习性以及海流等海洋要素密切影响着鱼卵和仔稚鱼的分布。通过对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悬浮物浓度、水温和水深对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影响较大,而且种类的减少及非生物环境条件变化和扰动的叠加作用会明显降低鱼卵、仔稚鱼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可归结为鱼类对环境条件变异的特异性响应。

 通过对黄河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开展调查研究,阐明其生态学特征、分类多样性水平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河口与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相异度达80%,在距河口40 km以内分化为河口类群、近河口类群和莱州湾类群3种类型;河口以北群落亲缘关系疏远,且在该区域观测到5个站位偏离95%置信区间,证实河口北部海域底层环境受到扰动;河口大型底栖动物分类多样性指数与沉积物总有机碳、重金属、粉砂和粘土含量呈正相关;较高的重金属和总有机碳含量导致耐污机会种大量繁殖,是引起分类多样性高的重要因素。

主办方:山东省海洋局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